听了徐达的问题,刘宽略微沉吟,道:“视频中讲咱中国是在2021年就研发出了能跑620时速的磁悬浮列车,但因为需要额外的冷却系统,所以仍处在验证阶段,并未真正投入商业运营。”
“但我是2024年来的大明,如今已过去十五六年,后世距离研发出该磁悬浮列车差不多过去了二十年。如果不出意外,应该是已经投入商业运营了。”
听刘宽讲完,李文忠亦忍不住感慨道:“时速620公里,也即是1240里,有这般速度,从京师到北平真就不足两小时便到了。”
“真是难以想象,火车竟然能达到如此快的速度——说实话,以前江宁侯建议朝廷大力发展科学、科技,我还是略有点不理解的,认为科技再好,也不该排在儒学前面。”
“如今看来,科学之道强大了,当真是拥有改天换地之能。”
朱雄英道:“老师说过,后世有‘科技强国’的说法,为世界诸国所认可,又有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’的说法。由此可知,国家重视发展科学、科技是绝不会有错的。”
“至于说管理国家,同样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管理——我说的没错吧老师?”
刘宽点头,“后世治国虽然也讲究核心思想,但所用之术,确实是以科学为主。”
“有各种科技手段、机器,再加上科学的方法,便可以做到对国家各个方面的精细化管理。”
“比如说,咱大明朝廷如今有九部,虽说比以前的六部多了三部,可跟后世比起来就不算什么了——后世国家部级组织往往有几十个之多。”
几十个部?!
众人听了都一呆。
汤和更是忍不住道:“娘咧,那后世朝廷岂不是有几十个尚书?比陛下当年在六部各任命二至四个尚书都多?”
刘宽解释道:“后世既然对国家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,自然需要更多的官吏。”
李文忠闻言皱眉,问:“那后世国家在官吏俸禄方面的财政支出岂不是很大?”
刘宽微笑道:“其实这个问题我曾经跟太上陛下和陛下讨论过——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,想要继续提升国力,就必须得更多的官吏参与管理。”
“至于说多出的官吏俸禄,则相当于投入的成本——一般而言,相较于精细化治理国家所得的收益,这点俸禄付出根本不算什么。”
老一辈的,如朱元璋、徐达等都还在思考“如何更好地治理国家”这种大题目。
年轻一辈则更关注具体的事情。
朱雄英便忍不住问:“老师,您估计咱大明什么时候能研发出磁悬浮列车?”
刘宽闻言苦笑,“太子殿下刚才应该基本看懂那视频中的科普内容了吧?应该知道,磁悬浮列车是建立在对电力高度应用上,还需要很多精密电子仪器。”
“咱大明如今只有京师、北平等少数几个城市供电,并且目前仅限于电灯、电风扇等少量电器的使用。”
“想要达到后世研发磁悬浮列车的基础,即便后面的科技发展比较顺利,估计至少也需要三四百年,乃至更久的时间。”
朱雄英虽然有所猜测,可听了这话,仍不禁有点失望。
他之前确实基本看懂了视频科普内容,可正因为如此,他觉得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并不复杂,以为实现不难。
如今看来,显然是太天真了。
或者说对科学、科技了解得不够多。
想到这里,朱雄英暗下决定,等将来他即位为帝,一定要更加大力地发展科学、科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