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宽道,“没错,根据臣从工部得到的资料,就是这吴氏荣锦丝织厂。”
朱元璋问:“这家丝织厂有多少员工,又采购了多少台蒸汽纺织机?”
刘宽道,“臣没有记错的话,吴氏荣锦共有各类员工三千余人,曾向京师机器制造局采购缫丝机四台、丝织机八台。”
朱元璋听了老眼微眯,道:“三千多员工···那要管理好可不容易呀。”
刘宽一笑,“臣今日来此处,不就是看看吴氏荣锦是如何管理此厂的嘛。”
其实大明早在十年前便有员工数千乃至上万的官办厂坊,但正因为是官办厂坊,要管理众多员工反而容易些。
民间厂坊就不同了。
首先一点,工厂主与工人属于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,不像官办厂坊中那样还存在上下级关系,所以,官办厂坊的一些管理手段,民间厂坊难以使用。
同样的,因为关系有所不同,一些官办厂坊不存在的问题也会出现在民办厂坊中。
朱元璋也想看看这家号称苏州第一的民办丝织厂具体如何管理的,便耐心等待。
不多时,一伙人从厂里出来,为首的是个富贾模样的中年人。
此人过来后看了刘宽、朱元璋一眼,便向旁边的中年男子道:“厂中事务繁忙,让张员外久等了,莫要见怪。”
张员外笑着道,“无妨,是我们叨扰了才对。对了,这位就是我之前提到的黄老员外,这位则是刘先生。”
刘宽、朱元璋要视察民间丝织厂,自然不好以公开身份——那样会很麻烦不说,一些情况也未必能了解得到。
所以,刘宽便让朱元璋动用锦衣卫的能量,找到了这位“张员外”作为中间人,带他和老朱进吴氏荣锦参观。
在之前的沟通中,张员外提到过,说“黄员外”是致仕多年的朝官,刘宽则是一位见多识广的文人。此时吴员外打量两人后,心里便想:这黄老员外给人的感觉比苏州知府都可怕,致仕前官位必然不低!
随即便陪着笑,带着刘宽、老朱一行人进厂参观。
“黄老员外请看,我家丝织厂主要分为五个部份,最西边的是缫丝坊,中间是丝织坊,南边是印染坊,东边则是备料坊,北边则是食堂和工人们的住处。”
这座丝织厂很不小,在吴员外的带领下,刘宽、朱元璋一行用了半个多小时,才将厂里各个建筑群大概参观完。
刘宽发现,吴氏荣锦这家厂子的运行和管理,已经颇为完善了——他们甚至有专门的管理机构,虽然吴员外没介绍,但其确实存在,并且就在厂子的北区“办公”。
除此外,刘宽通过询问还得知,吴氏荣锦的管理人员并非都出自吴氏或其家仆,其中有好几人都是从外面聘请的能人。
这说明,吴氏荣锦已经开始触碰家族企业与近代化企业的边界了。
如果将来吴氏荣锦能继续扩大生产规模,招收更多员工,说不定真能成为大明第一家非家族式的民间“企业”。
不过,在看到吴氏荣锦这些优点的同时,刘宽也注意到了一些不好的地方。
比如说,吴氏荣锦为了方便工人们做工和轮班,建立了工人宿舍,但不论是男员工宿舍,还是女员工宿舍,都是大通铺,颇为狭窄逼仄。
在刘宽看来,和同样规模的大明官办厂坊相比,吴氏荣锦的工人住宿条件无疑差了很多。
而这只是目前能看到的问题,隐藏的问题也许更多。(本章完)